1972年9月5日,在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開賽前幾個小時,一支巴勒斯坦恐怖組織“黑色九月”沖進了運動員村,將11名以色列運動員劫持為人質(zhì)。這場事件以一場悲慘的槍戰(zhàn)告終,所有的人質(zhì)和五名恐怖分子都被殺害。
慕尼黑慘案對世界造成巨大影響,同時也對體育界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在這場悲劇之后,奧運會的安保措施得到了大幅加強,國際奧委會也開始重新審視體育在政治沖突中的角色。
1972年奧運會男籃決賽
1972年奧運會男籃決賽原定于9月5日晚上7點30分在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行。衛(wèi)冕冠軍美國隊將迎戰(zhàn)東道主西德隊。兩支球隊在小組賽中都保持不敗,這場決賽備受期待。
由于人質(zhì)劫持事件,比賽被迫推遲。國際奧委會決定繼續(xù)舉行比賽,但取消了開幕式和閉幕式。決賽于9月6日上午11點在空蕩蕩的體育場舉行,只有官員、記者和少量觀眾在場。
比賽進行得非常激烈,兩隊都打得很膠著。最終,美國隊憑借道格·柯林斯在比賽結(jié)束前幾秒的罰球,以50比49險勝西德隊,衛(wèi)冕奧運金牌。
悲劇的遺產(chǎn)
慕尼黑慘案對體育界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。這場悲劇讓世界意識到,體育賽事可能會成為政治暴力的目標。
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(fā)生,奧運會安保措施得到了大幅加強。安保人員的數(shù)量增加,并采用了新的安保技術(shù)。檢查站、電子安檢門和搜查犬在所有奧運場館都變得常見。
國際奧委會還開始重新審視體育在政治沖突中的角色。該組織表示,體育應(yīng)成為一種團結(jié)的力量,而不是分裂的力量。國際奧委會制定了一項規(guī)則,禁止在奧運場館展示政治標語或象征。
慕尼黑慘案的遺產(chǎn)仍然可以感受到今天的體育界。奧運會安保措施仍然非常嚴格,國際奧委會繼續(xù)強調(diào)體育的團結(jié)作用。這場悲劇是一個提醒,即使是最盛大的體育賽事也不能免受政治暴力的侵害。
結(jié)論
1972年奧運會男籃決賽是慕尼黑慘案的直接結(jié)果。這場悲劇對體育界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,促使奧運會安保措施大幅加強,國際奧委會重新思考體育在政治沖突中的角色。慕尼黑慘案的遺產(chǎn)提醒我們,即使是最盛大的體育賽事也不能免受政治暴力的侵害。
2019北京電影節(jié)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片子?
有一部在2019北京電影節(jié)展映過的籃球電影《絕殺慕尼黑》值得推薦一下。
籃球是世界第二大運動,籃球電影也是體育電影里重要題材。
光是今年就已有三部籃球電影登陸中國內(nèi)地大銀幕了。
1月有美國片《德魯大叔》,豆瓣6.4,票房1200萬。
3月有西班牙片《籃球冠軍》,豆瓣7.3,票房60多萬。
6月,則迎來了俄羅斯片《絕殺慕尼黑》。
豆瓣評分8.3分,好于90%運動片。
目前中國內(nèi)地院線正上映的片子里,也屬它口碑最好了。
這部2017年12月底在俄羅斯上映的電影,是以30億盧布(約人民幣3.2億)創(chuàng)下俄羅斯影史本土電影票房紀錄的。
它根據(jù)真實事件改編,不過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對現(xiàn)在年輕人來說太久遠了,只在歷史書上知道發(fā)生了震驚世界的“慕尼黑慘案”(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分子殺害),對于男籃決賽的戲劇性最后3秒一無所知。 這部電影就是以這場比賽為高潮,講述了當時蘇聯(lián)男籃國家隊的故事。
體育電影一般都以世界通用的勵志燃情為基調(diào),沒有太多觀影門檻,不是籃球迷,也能get到《絕殺慕尼黑》的激動人心。
但不可否認,“體育和政治無關(guān)”只是理想,實際上政治無孔不入,這場決戰(zhàn)發(fā)生的時間很特殊,所以需要了解一點歷史背景,才能更好融入劇情。
上世紀70年代,還是冷戰(zhàn)正酣的時期,美蘇爭霸是國際局勢主旋律,外交、軍事、航天、體育等等各方面都在競賽。 美蘇都是體育大國,蘇聯(lián)時期是集結(jié)了眾多加盟共和國的優(yōu)秀人才,所以在這支男籃國家隊里有格魯吉亞人、有立陶宛人等。
當時蘇聯(lián)男籃是歐洲冠軍,也在巴西的洲際比賽拿了冠軍,但美國男籃更是保持了36年全勝紀錄的夢之隊。
政治高壓、獎金微薄,蘇聯(lián)男籃是一個人人心懷小算盤的團隊。
新上任的教練加蘭任,是為了給坐輪椅的兒子攢治療費和出國條件而戰(zhàn)。 扮演者是弗拉基米爾·馬什科夫,憑此片在俄羅斯拿了影帝,他還參演過《碟中諜4》(飾演克宮爆炸后追捕阿湯哥的俄羅斯警探),所以我們看他會有點眼熟。
11號心系格魯吉亞家鄉(xiāng),醞釀提出退隊申請。(哈哈,俄羅斯人的名字不僅如片中展示的難為比賽解說員,也難為我們觀眾了,順便怨念一下俄羅斯叫安德烈的人好多啊)
10號是全隊得分王,自視甚高,對新教練不信服,膝傷隱患一度還成為小懸念。
5號被立陶宛策反,有出逃意象,要是不拿到奧運冠軍,可能被當局滅口。
7號隱瞞自己有近視看不清傳球,怕被驅(qū)逐出隊。
9號不滿總是擔任傳球助攻角色,也想自己進球得分當英雄。
14患有當時罕見的心臟病,為了繼續(xù)打球隱瞞病情,但紙包不住火。 片中穿插的愛情線也在他身上。
連隊醫(yī)都肩負著監(jiān)視和竊聽隊員的隱秘任務(wù)。
新教練是個強硬派人物,上任伊始就和體育高層約法三章談條件:要退貨一些隊員、要采用美式訓練方法、要能讓隊員多出國參賽。
并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公然宣稱要在慕尼黑奧運會擊敗戰(zhàn)神美國男籃,說出了電影海報上那句名臺詞“美國隊早晚有一天會被打敗,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”。
他的自信言論引發(fā)了輿論嘩然,體育高層也如臨大敵,一旦說到?jīng)]做到,在當時的環(huán)境下,政治前途堪憂。
我相信,隊員們雖然有些也吐槽教練“口無遮攔”給他們帶來壓力,但內(nèi)心里還是會被教練的豪言壯語激發(fā)到,作為運動員,都有勝利的進取心。
影片前半段其實很平常,跟其他體育電影差不多套路,聚焦在新教練和高層角力、和隊員磨合以及一些訓練和比賽的片段,通過一些事例塑造群像,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看人物的行為選擇。
率隊去美國參加友誼賽那一段還挺有意思,蘇聯(lián)男籃國家隊不僅被美國街頭籃球的小伙虐,還被美國大學生球隊接連擊敗,隊員信心跌倒谷底,教練倒是成竹在胸,是啊,輸不可怕,從輸中汲取經(jīng)驗、默默偷師才是要務(wù)。
片中有多次籃球比賽場景,運動鏡頭、慢鏡、搖鏡、快速剪輯、全景、特寫都有,再加上體育電影必備的激蕩配樂,配合使用就覺得臨場感很強。
這些蘇聯(lián)球員幾乎都不是由籃球運動員飾演,是選角后突擊訓練的,但動作和氣質(zhì)還是和籃球員蠻匹配的。
還有那些復(fù)古的服裝和道具,看著也很有70年代的feel。 據(jù)說籃球也是特制的,但我看不出差異,哈哈。
最高潮的自然就是奧運會決賽的戲碼,這場比賽不僅是兩支籃球隊的比拼,更成為兩個國家的較量。
慕尼黑慘案發(fā)生后,蘇聯(lián)官方原本準備讓蘇聯(lián)隊退出男籃決賽,既是政治姿態(tài),又避免了萬一輸給美國男籃不好交差,但最后還是奧林匹克精神占了上風。
最后三秒鐘那一段,我第一感覺是挺扯的,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來,美國隊都慶祝過兩次勝利了,又生生被按回板凳,美國隊怎么可能就范?
日常體驗里三秒鐘很短,眨兩下眼就沒了,但在NBA賽場,我們見識過很多讀秒奇跡,3秒可以得5分,8.9秒可以得8分,甚至還有過0.4秒絕殺。 可放眼在上世紀70年代的籃球比賽就很罕見了,那時候籃球場地還沒有三分線,一場籃球賽得分也就是四十來分就可取勝,不像現(xiàn)在NBA比賽動輒就上百分。
但這慕尼黑三秒絕殺奇跡是真實存在的,影片最后滾字幕時放出了歷史影像,蘇聯(lián)就是這么贏下了美國,真是不可思議。
體育總局組織觀看《絕殺慕尼黑》,學習“創(chuàng)造奇跡”,這部電影的真實事件是什么?
《絕殺慕尼黑》改編自歷史上的真實事件: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上,前蘇聯(lián)隊在最后的三秒鐘憑借一記投籃絕殺,以51:50戰(zhàn)勝36年未嘗敗績的美國隊。
這場較量堪稱籃球史上最具傳奇色彩和爭議的一場比賽。 事后,美國人認為比賽結(jié)果有失公允,拒絕接受銀牌。 至今那12枚獎牌還躺在瑞士的奧林匹克博物館里。
拋開輸贏和裁判方面的爭議,比賽本身仍十分精彩。 而在觀眾本身帶著心理預(yù)期和提前知曉結(jié)局的情況之下,電影依然拍得跌宕起伏,令人熱血沸騰。 恰到好處的節(jié)奏,對于人物心理的刻畫,關(guān)鍵場景氣氛的渲染使得它極具身臨其境的感染力,故事背后的時代背景又賦予作品黑色幽默式的諷刺。
電影中有兩條最為關(guān)鍵的線,一主一副,一明一暗。
在明處的主線是新上任的前蘇聯(lián)籃球國家隊主教練加蘭任,在記者發(fā)布會上放出要戰(zhàn)勝衛(wèi)冕冠軍美國隊的豪言壯語,以此為目標,背水一戰(zhàn),最終帶領(lǐng)隊員們奇跡般地取得了勝利。
在這條主要的故事線中,每個角色都被刻畫得生動立體,他們各自在通向勝利的路上困難重重,彼此之間又矛盾頻出。
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加蘭任,新的訓練方針總是被隊員們質(zhì)疑,另一方面為攢錢給兒子出境做手術(shù)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。
謝爾蓋·別洛夫有嚴重的腿傷,不得不強忍傷痛參加訓練和比賽。
亞歷山大·別洛夫被查出患有絕癥,可能時日無多,但他渴求勝利的愿望太過強烈,前期不惜隱瞞病情……
在這種糟糕的情況下,教練與隊員們之間卻因理念不合時常產(chǎn)生分歧,勝利的希望一度十分渺茫。
隨著劇情的推進,他們之間的隔閡逐漸化解,所有人的目標也達成一致:為了創(chuàng)造勝利的奇跡,不遺余力。
加蘭任拿出給兒子手術(shù)的錢來支付小別洛夫的治療費用;謝爾蓋得知真相后為全隊打氣;原本打算叛逃的保勞斯卡斯,在最后一刻毅然放棄,回歸到了隊伍之中。
盡管這些事實細節(jié)與人物原型的經(jīng)歷不符,存在不少夸大和捏造的成分(比如現(xiàn)實中的保勞斯卡斯其實并未想過叛逃),但作為電影藝術(shù)的一種表現(xiàn)手法,它加強了戲劇沖突,也將角色塑造得更為豐滿。
電影用了近40分鐘的時間,通過各種細節(jié)來還原當年那一場比賽,仿佛有種現(xiàn)場觀看球賽的酣暢淋漓。 影片最后,美國隊以50比49拿下比賽,已經(jīng)開始慶祝勝利,然而因為計時器的故障,現(xiàn)場裁判宣布比賽還剩下的最后的三秒鐘。
這極富爭議的三秒鐘,在電影的慢鏡頭下,有著絕處逢生的震撼與美感。 漫長的三秒鐘讓觀眾的移情幾乎達到巔峰,隨著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屏息凝神。
身患絕癥的亞歷山大·別洛夫用一記漂亮的投籃絕地反殺,影片內(nèi)外的情緒也在此刻迎來高潮。
而這個讓人血脈僨張的故事背后,還有一條暗處的副線,就是當時美蘇冷戰(zhàn)大背景之下前蘇聯(lián)體制內(nèi)的弊端,以及時局的動蕩。
在這一點上俄羅斯可謂是不遺余力地自黑,片中的諸多描述甚至比當時的真實情況更為夸張。
球隊拿了歐洲冠軍凱旋回國,在海關(guān)卻沒有名人的待遇,遭遇嚴格的開箱檢查。 這個橋段非常直觀地展現(xiàn)了當時的社會情況:前蘇聯(lián)各種商品稀缺,盡管政府嚴查外匯和走私,仍舊無法阻擋民眾從國外購買物品。
影片中當時前蘇聯(lián)的醫(yī)療技術(shù)不如美國先進(事實上是否如此存在爭議),這是加蘭任教練想要帶兒子去國外手術(shù)的原因。 謝爾蓋打球后腿疼要靠冰敷,同期的美國隊卻有立竿見影的止疼藥,也體現(xiàn)了這一點。
民眾的日常生活同樣處在一種緊張壓抑的氣氛之中。 電影中有個細節(jié)是小別洛夫的女友想與他結(jié)婚,卻被她的教練告知要五年后才可以。
故事中巴勒斯坦的恐怖襲擊在歷史上確有其事,被劫持的11名以色列運動員全部遇難,這樁政治恐怖事件也被稱為“慕尼黑慘案”。
電影中主角隊伍的前主教練宣布他們會在緊張局勢下繼續(xù)比賽時,說過一句話,大意是:“體育競技才是最高級別的戰(zhàn)爭。”
這也是《絕殺慕尼黑》想要傳達的體育精神:無關(guān)時代,無關(guān)政治,拼盡全力,永不放棄。
每一個揮灑汗水的瞬間都值得致敬,它們永遠純粹,永遠令人熱淚盈眶。
2019北京電影節(jié)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片子
有一部在2019北京電影節(jié)展映過的籃球電影《絕殺慕尼黑》值得推薦一下。
籃球是世界第二大運動,籃球電影也是體育電影里重要題材。
光是今年就已有三部籃球電影登陸中國內(nèi)地大銀幕了。
1月有美國片《德魯大叔》,豆瓣6.4,票房1200萬。
3月有西班牙片《籃球冠軍》,豆瓣7.3,票房60多萬。
6月,則迎來了俄羅斯片《絕殺慕尼黑》。
豆瓣評分8.3分,好于90%運動片。
目前中國內(nèi)地院線正上映的片子里,也屬它口碑最好了。
這部2017年12月底在俄羅斯上映的電影,是以30億盧布(約人民幣3.2億)創(chuàng)下俄羅斯影史本土電影票房紀錄的。
它根據(jù)真實事件改編,不過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對現(xiàn)在年輕人來說太久遠了,只在歷史書上知道發(fā)生了震驚世界的“慕尼黑慘案”(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分子殺害),對于男籃決賽的戲劇性最后3秒一無所知。 這部電影就是以這場比賽為高潮,講述了當時蘇聯(lián)男籃國家隊的故事。
體育電影一般都以世界通用的勵志燃情為基調(diào),沒有太多觀影門檻,不是籃球迷,也能get到《絕殺慕尼黑》的激動人心。
但不可否認,“體育和政治無關(guān)”只是理想,實際上政治無孔不入,這場決戰(zhàn)發(fā)生的時間很特殊,所以需要了解一點歷史背景,才能更好融入劇情。
上世紀70年代,還是冷戰(zhàn)正酣的時期,美蘇爭霸是國際局勢主旋律,外交、軍事、航天、體育等等各方面都在競賽。 美蘇都是體育大國,蘇聯(lián)時期是集結(jié)了眾多加盟共和國的優(yōu)秀人才,所以在這支男籃國家隊里有格魯吉亞人、有立陶宛人等。
當時蘇聯(lián)男籃是歐洲冠軍,也在巴西的洲際比賽拿了冠軍,但美國男籃更是保持了36年全勝紀錄的夢之隊。
政治高壓、獎金微薄,蘇聯(lián)男籃是一個人人心懷小算盤的團隊。
新上任的教練加蘭任,是為了給坐輪椅的兒子攢治療費和出國條件而戰(zhàn)。 扮演者是弗拉基米爾·馬什科夫,憑此片在俄羅斯拿了影帝,他還參演過《碟中諜4》(飾演克宮爆炸后追捕阿湯哥的俄羅斯警探),所以我們看他會有點眼熟。
11號心系格魯吉亞家鄉(xiāng),醞釀提出退隊申請。(哈哈,俄羅斯人的名字不僅如片中展示的難為比賽解說員,也難為我們觀眾了,順便怨念一下俄羅斯叫安德烈的人好多啊)
10號是全隊得分王,自視甚高,對新教練不信服,膝傷隱患一度還成為小懸念。
5號被立陶宛策反,有出逃意象,要是不拿到奧運冠軍,可能被當局滅口。
7號隱瞞自己有近視看不清傳球,怕被驅(qū)逐出隊。
9號不滿總是擔任傳球助攻角色,也想自己進球得分當英雄。
14患有當時罕見的心臟病,為了繼續(xù)打球隱瞞病情,但紙包不住火。 片中穿插的愛情線也在他身上。
連隊醫(yī)都肩負著監(jiān)視和竊聽隊員的隱秘任務(wù)。
新教練是個強硬派人物,上任伊始就和體育高層約法三章談條件:要退貨一些隊員、要采用美式訓練方法、要能讓隊員多出國參賽。
并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公然宣稱要在慕尼黑奧運會擊敗戰(zhàn)神美國男籃,說出了電影海報上那句名臺詞“美國隊早晚有一天會被打敗,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”。
他的自信言論引發(fā)了輿論嘩然,體育高層也如臨大敵,一旦說到?jīng)]做到,在當時的環(huán)境下,政治前途堪憂。
我相信,隊員們雖然有些也吐槽教練“口無遮攔”給他們帶來壓力,但內(nèi)心里還是會被教練的豪言壯語激發(fā)到,作為運動員,都有勝利的進取心。
影片前半段其實很平常,跟其他體育電影差不多套路,聚焦在新教練和高層角力、和隊員磨合以及一些訓練和比賽的片段,通過一些事例塑造群像,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看人物的行為選擇。
率隊去美國參加友誼賽那一段還挺有意思,蘇聯(lián)男籃國家隊不僅被美國街頭籃球的小伙虐,還被美國大學生球隊接連擊敗,隊員信心跌倒谷底,教練倒是成竹在胸,是啊,輸不可怕,從輸中汲取經(jīng)驗、默默偷師才是要務(wù)。
片中有多次籃球比賽場景,運動鏡頭、慢鏡、搖鏡、快速剪輯、全景、特寫都有,再加上體育電影必備的激蕩配樂,配合使用就覺得臨場感很強。
這些蘇聯(lián)球員幾乎都不是由籃球運動員飾演,是選角后突擊訓練的,但動作和氣質(zhì)還是和籃球員蠻匹配的。
還有那些復(fù)古的服裝和道具,看著也很有70年代的feel。 據(jù)說籃球也是特制的,但我看不出差異,哈哈。
最高潮的自然就是奧運會決賽的戲碼,這場比賽不僅是兩支籃球隊的比拼,更成為兩個國家的較量。
慕尼黑慘案發(fā)生后,蘇聯(lián)官方原本準備讓蘇聯(lián)隊退出男籃決賽,既是政治姿態(tài),又避免了萬一輸給美國男籃不好交差,但最后還是奧林匹克精神占了上風。
最后三秒鐘那一段,我第一感覺是挺扯的,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來,美國隊都慶祝過兩次勝利了,又生生被按回板凳,美國隊怎么可能就范?
日常體驗里三秒鐘很短,眨兩下眼就沒了,但在NBA賽場,我們見識過很多讀秒奇跡,3秒可以得5分,8.9秒可以得8分,甚至還有過0.4秒絕殺。 可放眼在上世紀70年代的籃球比賽就很罕見了,那時候籃球場地還沒有三分線,一場籃球賽得分也就是四十來分就可取勝,不像現(xiàn)在NBA比賽動輒就上百分。
但這慕尼黑三秒絕殺奇跡是真實存在的,影片最后滾字幕時放出了歷史影像,蘇聯(lián)就是這么贏下了美國,真是不可思議。